《穿過月亮的旅行》:走進胡先煦張子楓的愛情世界 Loading...
資訊  2024-04-28

 胡先煦張子楓主演的電影《穿過月亮的旅行》講述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一對分居兩地、拼搏打工的年輕夫妻在中秋節同時意外地獲得了一天的假期,他們都很默契地決定坐火車去到對方的城市去看望自己的愛人,但是因為溝通不便,所以他們總是陰差陽錯地錯過彼此。

本期節目我們邀請到了電影博主井潤成與我們一起走進胡先煦和張子楓的「愛情世界」——《穿過月亮的旅行》,共同打開和林秀珊和王銳的「車馬郵慢」時代的愛情故事。

速度變快了,愛情就會更好?

面對小夫妻林秀珊(張子楓 飾)和王銳(胡先煦 飾)的疑惑,井潤成持反對態度:「我並不認為速度更快愛情就會變得更好,當今我們不論是接收信息的速度還是認識新朋友的時間都在變快,但是快的不一定就是好的,愛情是一種美好的情感關係的縮影,在當時的故事背景下,秀珊和王銳的愛情就是美好的代表。」

影片改編自遲子建的小說《踏著月光的行板》,相較於李蔚然導演之前的作品,如《我想和你好好的》這樣偏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和《侍神令》奇幻題材的影片等,《穿過月亮的旅行》顯得更加細膩生動,尤其是「旅行」二字為影片增加了公路片的色彩,通過主人公的視角認識形形色色的人,比如喜歡吹口琴的犯人、嚴肅的乘警等。

影片出現了三個主要的意象,分別是綠皮火車、電話亭和口琴。

綠皮火車

第一個意象是「綠皮火車」,綠皮火車是兩個人見面的重要交通工具,在電影的前半段,他們都非常希望火車的速度再快一點,因為他們想要趕緊見到對方;電影接近尾聲時,他們又希望火車能慢一點,因為他們十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見面來互相說一說體己的話。

另一方面,火車上又有著很多的考驗與挑戰,比如袁文康和陳妍希扮演的異地夫妻因為距離產生嫌隙,這對從農村來的王銳造成了巨大的衝擊,但是最後他還是義無反顧地選擇相信自己的妻子。夫妻二人的感情就是在這樣的不斷地碰撞當中越來越堅固,所以火車又代表著他們感情中的不確定性。

電話亭

第二個意象是電話亭,電話亭是主人公夫妻溝通的主要方式,導演對電話亭的拍攝運用了一個非常具有作者性的鏡頭語言,比如,在影片的最後,當兩個人終於在電話亭聽到了彼此的聲音時,導演運用了一個環繞式的長鏡頭,讓電話亭這個意象超越了這個距離的界限——對於王銳和秀珊來說,那一刻好像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彷彿對方真的就在自己的眼前。

口琴

第三個重要的意象就是口琴。王銳和秀珊愛情的萌芽源於王銳用口琴吹奏的一首好聽的曲子,秀珊對王銳愛意的回饋也是精心準備的口琴,所以它不僅僅是兩個人愛情的見證,也是貫穿著電影始終的背景音。口琴在影片中的意義已經超越了信物,月圓之夜伴隨著月光響起了悠揚的琴聲,雖然兩個人要分開了,但是他們的內心是非常富足的,因為他們足夠相愛。

影片像一首緩慢的散文詩,帶我們細細品味「慢時代」小火慢燉的愛情。

不同於其他的院線愛情電影,《穿過月亮的旅行》更加寫實,故事不是從當下延伸,而是選擇回到展現上個世紀的愛情,影片不單單是一個簡單的愛情故事,愛情只是這個電影的一部分,更多的是展現一群人的生活的特徵和面貌。這種愛情注入了很多對時代特徵和時代意義的觀察,不是流於表面的簡單的愛。

影片中的愛情表達展現的是父母輩的愛情觀,是一生只能愛一個人的愛情,所以除了熱愛言情電影的年輕觀眾之外,電影也會吸引一批父母輩的中老年觀眾,因為它具象地表現出了那個時代的絕美愛情。

井潤成說:「在如此快速發展的時代,我們如果能夠沉下心來慢一點,享受一下其中的過程,也許會看到很多不一樣的風景。」電影用慢的方式去講述愛情的選擇,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美好與忐忑,為觀眾帶來一份內心的「小美好」。